.

关于晏殊文化研究及故里打造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晏殊文化研究及故里打造情况的调研报告

晏发根郑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学校。”他还说要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江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江右文化唐以后崛起,在两宋形成一个难于逾越的高峰,先后出现晏殊、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黄庭坚、姜夔、文天祥等一连串彪炳史册的巨星。其中,晏殊应该说是开启、引领江右时代的人物。与他在中国文化,尤其是江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相比,我们对晏殊文化研究宣传,对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思想资源的发掘,不尽相称,亟待加强。

一、晏殊其人及其作为江右文化范本的意义

1.晏殊其人

晏殊,字同叔。宋太宗淳化二年()出生于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晏家村,是北宋名相,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至和二年(),病卒京都开封。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是诚信之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封建时期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是践行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典范,也是弘扬优良家风、家教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的模范。

2.江右文化的范本

江右文化泛指赣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在上古时代脱胎于越文化、吴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发展成江右文化。

江西自汉唐后的两千年间,名家辈出,佳构连篇。此期间,两宋被认为是江西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江西文学在中国文坛上异军崛起、独领风骚的时期。而取得这样突出的文学艺术成就,其领军人物首推晏殊及其学生欧阳修。文学史界公认,晏殊位居北宋词坛“四大开祖”之首,他上承唐五代余风流韵,并将这种文学风气撒向大江南北,和稍后雄起的欧阳修,一同开创了宋词中有名的江西一派。他还以他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大力奖掖和提携后起之秀,使一大批江右、江左的才俊脱颖而出,形成两宋文学的空前繁荣。晏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晏殊一生著述颇丰,写有一万多首词,著有诗文集卷。晏殊、晏几道父子和温庭筠、李煜、冯延巳、李清照等名家一样,是中国词坛“婉约派”璀璨的星,永远闪耀在文学历史的天空。(晏政老厅长语)

3.政治文化的范本

晏殊14岁那年,以神童召试,“与进士千余人并试朝中,殊神色不慑,援笔立成”,从而轰动朝野,深得宋真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自此不断升迁,官至右谏议大夫、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后因佞臣进谗言被罢,降为工部尚书知颍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

晏殊从政50年,始终秉持清廉正直的为官理念,生活俭约自律,虽然屡遭顿挫,以至于仕途起起落落,而他一以贯之的政治操守,最终获得了皇帝的嘉许与朝野的称誉,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吏名相。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最大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

知人善任,举贤荐能。他举贤不避亲,自己门下的,包括自己的女婿,如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都经他栽培、荐引得到重用。特别是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等改革派领袖,不仅影响了当时政治,推动了社会发展、文化昌盛,而且流芳百代,成为后世景仰的楷模。

敢于直言上谏,恪尽职守。宋仁宗年幼即位时,晏殊以谏议大夫身份上书反对,后又“忤太后旨而不惧”,对北宋强化谏官制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倡办学。五代战乱,学校尽废。《宋史·晏殊传》曰:“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贬职应天府时,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在应天府首创创办官学,各地纷纷仿效,并形成风气,为国家承平、经济繁荣、发现人才做出贡献。晏氏族谱记载:晏殊晚年曾先后拿出自己大部分俸禄在老家买田购地,兴办义塾,延聘名重一时的程颐、周敦颐、胡安国等一流国学大师担任教师。他还在故乡置产,创建“义庄”,立规定矩,奖励族人好学上进,并帮助贫困子女上学读书,为朝廷培养输送人才。临川号称“才子之乡”,晏殊是宋代振兴教育的第一功臣,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晏政老厅长语)

4.晏殊文化研究及故里打造的意义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晏殊无疑是文港,进贤、乃至江西的一张文化名片,打造晏殊故里有其独特的意义:她既可以给我们提供深远丰厚的历史记忆,也势必为地方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文化动力;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对旅游者具有天然的向心力和吸引力,从而为旅游地发展提供良性循环,有利于旅游地建设的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于传承薪火和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存,往往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是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内容。

晏殊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格外珍视与保护。

历史无语,文化无形,必须有一个平台、一个载体、一个讲坛,让深埋地底多年的历史文化名人“活”起来,“站”起来,话说历史,话说文化,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受到教育和感悟,从而提高爱国情操,升华文明素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二、关于二晏文化研究及其故里建设的现状

(一)文港研究现状

在文港本地,有些热心人士,对晏殊的研究一直在做,如晏氏后人晏发根收集晏氏资料二十余年,在建好晏氏宗祠、晏氏家庙的基础上,晏氏宗亲也积极推动江西晏殊文化促进会的筹备工作,积极推动“晏殊纪念馆”的兴建,“晏殊纪念馆”建成后将填补进贤县江西宋代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建设一大空白。

(二)临川研究现状

晏殊所在的村子沙河晏村,历来归抚州临川管辖。临川研究二晏热情有加。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抚州师专,《抚州师专学报》成为研究二晏的主要阵地,并出版有《珠玉词》《小山词》专辑。在临川区,还成立了二晏研究所,出版《二晏研究集刊》,出现了一大批研究二晏的人才,如万斌生、杨华林、杨友祥、郑祥云等,发表了一大批研究二晏的力作,如郑祥云的《晏殊与晏几道》(《赣东通讯》.5)《神童与诚童》(《赣东报》.8)《两个神童》(《抚州历代名人传说》)《伴君劝君》(《江西历代名人传说》)万斌生的《千载文昌》里的“二晏篇”,罗伽禄的《“珠玉词”与心理剖析》《谈“珠玉词”的审美意象》都有一定的深度。然而,到九十年代,由于区域管辖的变更,二晏研究相对沉寂,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三)全国百年研究现状

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无论是二晏生平思想还是二晏文学作品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晏殊诞辰一千年周年之际,二晏研究进入高峰期。

这百年的二晏研究按时间可以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至新中国成立;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现在。

1.五四至新中国成立是二晏研究的奠基阶段,根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的《词学研究论文集》后的《词学研究论文索引》和王兆鹏、刘尊明主编的《宋词大词典·20世纪宋词研究主要论文索引》查询,这段时间有关二晏研究的论文(包括年谱)总共十二篇,数量虽然不多,但其质量和影响却不容轻视。

2.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由于机械唯物论和庸俗社会学的干扰,一切作品的评价都以思想内容挂帅,二晏这些与国计民生关系不大的作品便被打入冷宫,很少有人论及——总共只有两篇二晏词作赏析文章,这段时期完全可以说是二晏研究的沉寂阶段。

年,陆侃如、冯沅君合著《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宋初词人如晏殊等大都继承南唐”,同年又在出版的《中国诗史》写道:“到了十一世纪……词坛上有四个重镇: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这四位词人实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势力:晏殊最旧,张先与柳永最新……晏殊的词,一味崇尚婉约,故他虽生于宋、仕于宋、死于宋,而他的作风实不出南唐冯延巳、李煜的势力范围”。认识到晏殊对南唐词风的继承,却不承认他的超越。

年,北大中文系编著《中国文学史》(二),对晏殊的创作有专门讨论,将晏殊、欧阳修视为过着轻歌曼舞、狎妓酣饮的生活,创作沿袭晚唐五代的绮靡词风的代表,“辞藻华丽,内容空虚,是花间派的回光返照”。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在晏殊传文中肯定了晏殊在词史上的成就和贡献,却称晏殊“一生历居显宦要职,但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的建树”,与当时学术界主流价值观完全契合。

程安庸在《晏殊评说》中,认为晏殊具有公忠谋国、知人善任、自奉廉洁的优秀品质,但在政治上无重大建树。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左的干扰得到排除,人们思想得到解放,有关二晏的研究论文仿佛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二晏研究终于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

年,叶嘉莹发表《大晏词的欣赏》,列举了晏殊的主要政治事迹,称之为“明决的理性”,称赞“(晏殊)的识见与谋略,都可说得上是将相之才”,高屋建瓴,大处着眼,为学术界回归科学、理性,正确评价晏殊等历史人物起了示范作用。80年代中期,刘逸生写字左右的《晏殊小传》。从此,研究晏殊的文章,从数量上看,近30年来,公有论文两百余篇,是前50年的几十倍。从不同的方面,对晏殊词、诗、文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年,丛雁《晏殊荐贤面面观》:“晏殊这位北宋前期的‘太平宰相’不仅本人有一定政绩,更可贵的是在举贤荐能,提携后俊”,认为晏殊最值得称赞的地方是谏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大兴学校,请罢内臣监军、出宫中长物助边费、招募弓箭手三方面。同时,“晏殊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他本身的政绩,而在于他任职期间举贤荐能,为国家发现和输送了一大群‘千里马’,一大批栋梁材。”

4.二晏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全国晏殊研究,可以看出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1)诗词文研究的不平衡

长期以来,学术界始终将目光集中在他的词上,对诗文少有涉猎。20世纪90年代前几乎无人触及晏殊诗文,研究诗文发展史的专著也不曾提及晏殊。90年代后,陆续有些研究诗文的文章出现,但数量极少,深度有限。无法与词的研究相提并论,直到现在,这种状态未得到改变。

(2)对晏殊思想资源发掘不够

研究其词的艺术成就,历来分歧不大,只是切入点不同。而思想价值的评判就不同了,近代以来是褒扬少贬斥多,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更是全盘否定。

晏殊的生平研究特别是政治品格研究比较薄弱。晏殊自幼聪颖,从秘阁读书到辅佐王化,凭借过人才华和实干精神驰骋政坛五十年,一步步达到仕途的巅峰,这个时候,北宋生产发达、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他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没有像赵普一样担负起拨乱反正的责任,也没有寇准那样凭借宰辅气势逼迫帝王御驾亲征,使得晏殊形成不同于动荡时期政治家的个人风格,以“太平宰相”否定晏殊的政治素养和魅力,是有失公允的。

(3)研究人才和地方财力约束

对二晏的研究,研究人才相当匮乏,现有人才既没有专业背景,又没有大师指导,对于课题研究来说是个短板;且全国研究二晏人才没有互动,显得散乱杂,没有形成体系。再加上地方财力不足,很多想法无法实现。

综上所述,近百年来的二晏研究确实是成果丰硕,二晏研究的方方面面基本上已经涉及到了,但是也可以看出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少,例如基础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还不是很完备、研究论题大量的重复、真正有新意有影响的论文并不是很多、研究者视野还不够宽阔、研究方法还不够丰富等。

(图片来自网络)

三、二晏文化研究及故里建设目标

1.成立研究会,推动文化研究

大力推动二晏文化研究,成立二晏文化研究会,对已有成果进行梳理,并进一步深入课题研究,加强对二晏诗词文的研究,建立完备的二晏研究体系。

2.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建设晏殊纪念馆

文港最近成功申报以毛笔为主要特色的特色小镇,是加强二晏研究,建设晏殊纪念馆的契机,借以丰富特色小镇的内涵,提高特色小镇的旅游体验,提高特色小镇的文化氛围。

建立晏殊纪念馆符合党中央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指示的一项具体措施。历史无语,文化无形,必须多有一个平台,一个载体,一个讲坛,让深埋地底多年的历史文化名人“活”起来,“站”起来,话说历史,话说文化,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受到教育和感悟,从而提高爱国情操,升华文明素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山水扬名,文化是其根本。旅游必须和文化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港地处赣抚平原,依傍抚河,平畴沃野,秀色可餐。而且此处交通便捷,距省会南昌仅五十余公里,有高速公路直达。文港过去仅以毛笔驰名,如果把晏殊纪念馆造好。则可大大提升其文化含量,扩展其文化张力,这是“一支毛笔”不可比拟的。

3.晏殊故里打造

在建设晏殊纪念馆的同时,晏殊故里沙河晏家村的建设也要跟上,加大投入,该重建的重建,该复古的复古,尽量还原晏殊当时的生活原貌,增加文化底蕴。

4.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优秀历史文化要得以传承,也可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载体,所以,借二晏研究,突出特色,坚持创新,打造品牌,推动地方经济再上一个台阶,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二晏研究、打造晏殊故里的途径

1.借昌抚一体化东风,成立各自的研究机构

南昌、抚州一衣带水,江西省推进昌抚一体化,进贤乃昌抚合作示范区核心地带,是连接南昌、抚州两市的战略支点。经济上,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上,更是血肉相连,打断骨头连着筋,所以二晏研究同样可以来个昌抚合作,两地均成立各自的研究机构,让文港成为昌抚合作示范区的典范。

2.院校搭桥,齐头并进

转换发展动力、推动创新发展,关键靠科技和人才支撑。推动地方转型发展必须发挥现有优势,克服劣势和不足,深入挖掘释放潜力,必须寻找新的支撑力量。文港如果和省内大学、社科院联合起来,把课题规划好,设置子课题,出版研究丛刊,将可以充分发挥作为毛笔之乡的毛笔制作产业优势,而高校、科研院所可以弥补科技和人才优势。所以加强地校合作,就是要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释放出来,发展优势,为二晏研究注入强大动力。

3.官方和民间结合,规划建设两不误

政府出面,规划和研究可以成为体系,同时利用宗亲会平台,借助民间力量,所需资金大部分可以得到解决,这样双方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一方面发挥地方政府的功能与作用,另一方面发挥民间力量,是建设晏殊故里最好的选择。

4.三级联动,万众一心

地市县镇三级联动即:南昌市和抚州市对接,进贤县和临川区对接,再加上文港镇,共同做好这个江西文化建设上的含金量最高的项目。

五、当前要做的工作

1.围绕晏殊诞辰周年,开展系列活动

年是晏殊诞辰周年,现在必须着手规划纪念活动,把二晏研究推向一个小高潮。

2.建立平台,硬件软件分开做

政府应积极搭建平台,成立筹建晏殊纪念馆领导小组,在硬件上,规划筹集资金,选好地址,设计图纸,尽早建设纪念馆;在软件上,瞄准纪念馆的目标,组织人员收集资料,做好纪念馆开馆筹备工作。

3.加大投入进行故里打造

在沙河晏家村,也要建设配套的设施和建筑,高规格、严要求,还原当时建筑,打造晏殊文化街区,实行挂牌保护,以体现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现实功用。

4.编写《二晏资料汇编》

前人对二晏方方面面的记录和评价对我们现在的二晏研究有很大用处,但是因为近千年来陆续产生的前人对二晏方方面面的记录和评价的有关材料散见于各种各样的文集、史书、碑传、地方志等,收集起来,编写《二晏资料汇编》势在必行。

5.编写《二晏全集》及其详注本

作为北宋前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晏殊创作颇丰,据《宋史》卷三百一十一《晏殊传》记载有二百多卷,可惜大多散佚。晏几道“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文章翰墨,自立规矩”,可惜也基本上散佚。进一步加强二晏作品辑佚的工作,同时将现存的作品和新发现的作品编成全集,并在现有的二晏作品校注本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古今诸贤的研究成果,对二晏作品涉及的语、事、人、地等作尽可能详尽的追寻,正本溯源,弄清其来龙和去脉,整理出一个更加值得信赖的二晏全集详注本来。

6.撰写《晏殊传记》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晏殊颇有研究的晏发根同志可以和学者合作,共同把《晏殊传记》完成。

7.出版《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影印本

当地政府筹集资金,到国家图书馆将原本拍照,出版影印本,丰富纪念馆馆藏。

8.出版论文集

90年代有部分专家学者关于二晏研究的论文没有出版,现在部分收集起来结集出版,可以作为研究成果展示给大众。并梳理国内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9.成立相关机构

市县镇三级分别设立二晏文化研究会,下面作为分会,并把李瑞清、桂瑞藩等地域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覆盖全县。

10.制定课题计划

各研究机构定好总课题,并设计好支课题,委派学者教授及下面研究人员有分工、有合作地进行研究,最终结题时汇总,结集出版研究成果。

11.申请主办谷雨诗会

江西省每年在谷雨前后会谷雨诗会,当地可以申请主办,把地址设在文港,让更多的人了解文港,了解晏殊。

12.影视创作

拍摄二晏微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在晏殊纪念馆常年播放。还可以举办晏殊诗词大赛,名家讲座或晏殊主题书画展、书画赛、学术研讨等活动,所得作品纳入馆藏。

13.举全县之力,建设晏殊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学校”,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纪念馆也属于博物馆系列,因此,怎样做到一个“博”字,是建立晏殊纪念箱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要做到“博”。纪念馆的内容,除了应精心筹展晏殊生平陈列,晏几道生平陈列,中国书院史,中国毛笔发展史(文房四宝作坊),江西词史,江西文学史,古今文化名人厅,“二晏”词,书法碑林,晏殊家风、家教图展,晏氏家族发展史,晏氏家谱陈列等以外,还可考虑与有关部门合作,长期举办中国诗词创作、培训、竞赛,以及中国画创作、培训、竞赛,摄影技巧研究,“二晏”诗词的讲习、朗诵、背诵等活动,以求尽量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生动,融思想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晏殊是北宋人,其居所班应为宰相府邸,因此有识之士提出,晏殊纪念馆应是摇曳多姿的江南园林和具有浓郁北宋遗韵相结合的仿宋古建,有些建筑还应尽可能体现“二晏”词作中的诗情画意,古香古色,秀逸超脱,大气磅礴,使园林气象与文化意境互为表理,相得益彰,主体建筑可包括元献公殿,小山堂,群星阁,珠玉楼,神童塔,燕归亭,以及雕像走廊(“二晏”,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的雕像)。这个标准也是很高的,必须聘请真正懂得并理解宋代建筑同时对“二晏”有所研究的专家规范规划设计。

同时,根据“创意文化产业园”的理念,还可考虑建造一个类似迪土尼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育娱乐公园,把观、赏、游、玩、吃、购等融为一体,同时离教于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少长成集,老少皆宜。这样就可以把文化和旅游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知识性、教育性、娱性、趣味性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经营管理上,则可采取政府主管、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吸收民营企业家,特别是那些忠诚孝祖的晏氏企业家参与投资经营管理,把古老文化遗产的发掘与现代化管理结合起来,使文港真正成为名扬四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具一格的中国特色小镇,成为南昌市人民休闲、游乐的后花园,并广泛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做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恒久统一。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文港兴建晏殊纪念馆,必将成为全国名人纪念馆中一个创新范例。(晏政老厅长语)

建造晏殊纪念馆是进贤县和文港镇人民的热切要求,是南昌市和江西省众多有识之士的热情期许。进贤籍老同志、原省政协副主席叶学龄,在一次与县领导会晤时提到:“晏殊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文化名人,他出生在文港,是进贤人民的骄傲,南昌人民的骄傲。但我们一直没有把纪念晏殊列入议程,这应该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现在经济发展了,条件也成熟了,我们再不认真把这件事情抓起来,尽快把晏殊纪念馆建起来,我们就愧对先人,愧对进贤百姓,愧对全省人民。或许,我们还会被背上历史罪人的名啊!”

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江西文港应该借建设特色小镇的东风,大力挖掘地域文化,丰富特色小镇文化内涵,营造特色小镇亮点,说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实不为过。

笔歌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kirasendoh.com/zlyy/12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