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开车进入隧道时突然出现把方向盘向左打死的冲动,因而诱发恐慌。咨询目标是想知道这种冲动的原因,如何消除它。督导目标与咨询目标相同。大家立即脑洞大开,有人认为来访者想自杀(死亡本能),有人认为来访者想“掉头”(反抗父母,害怕成功,俄狄浦斯情结),有人认为是性恐惧(隧道代表阴道)。
其实,这种冲动和恐惧(强迫性冲动和强迫性恐惧)只是一个症状(冰山一角),应该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能就事论事。来访者把了解和消除这个症状当作咨询目标,是避重就轻(阻抗,“圈套”),想把咨询师往坑里引。咨询师已经被他“引诱”了,才咨询了三次,就寻求督导(着急了)。
心理类型心和身密切相关,心理问题常常表现为躯体症状,统称“心身障碍”,分三大类:心身反应,心身紊乱,心身疾病。心身反应是一过性的,譬如害怕的时候心跳加快,心情不好的时候食欲下降。心身紊乱是持续性的功能障碍,心理因素已经解除,但躯体症状依然存在,如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特指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已经导致器质性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糖尿病等。
躯体形式障碍是神经症的一种,又分为:躯体化障碍,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疑病症。
躯体化障碍过去叫“Briquet综合征”,归在癔症名下,但与癔症截然不同。癔症(转换障碍)累及头面部和四肢,而躯体化障碍累及躯干和内脏,表现为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尿频尿急、腹痛腹泻、月经失调、腰酸背痛。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与躯体化障碍的区别在于“症状”比较局限,“重点”累及一个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头晕、心慌),或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泌尿系统(尿频尿急),过去称“器官神经症”,按累及的“器官”不同而分为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膀胱神经症。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也叫心因性疼痛,就是原因不明的疼痛,部位因人而异。
疑病症就是怀疑自己有病,怀疑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只是轻微的怀疑,其实就是担心;有的半信半疑,必须通过检查来确定或排除;有的坚信自己已经得病,到处求医,或自己治疗,并安排后事。疑病症通常是指中间这一种(半信半疑)。第一种如果很严重,就是疾病恐惧症,如恐艾症、恐癌症、恐狂症(狂犬病恐惧症),属于单一恐惧症。第三种属于躯体化障碍或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疑病症有一种亚型,叫躯体变形障碍(也叫“体象障碍”)。病人觉得自己的某个部位不正常、不对称,但别人根本看不出来。躯体变形障碍常常与社交恐惧症并存。
严重的疑病症可以达到妄想的程度(疑病妄想),非常荒唐,如心脏停止跳动了、内脏腐烂了,属于精神病的范围。
神经症型
正常型
边缘型
精神病型
粘液质
强迫症
偏执型
多血质
焦虑症
紧张型,躁狂
胆汁质
癔症,躯体形式障碍
青春型
忧郁质
心境恶劣,恐惧症
单纯型,抑郁
超越疗法意识状态有20种,其中只有一种是“正常”的,其它统称“意识改变状态”,分为三类:兴奋状态,抑制状态,解离(分离)状态。
正常意识状态就是共同意识状态,可以正常地与人交流,能够互相理解,意识清醒,不会歪曲事实,理性。
兴奋状态下理智(意识)遭到破坏,无意识的、本能的、非理性的东西跑出来,表现为活动增多、精力旺盛,冲动,破坏性。由于理智破坏,暗示性明显提高,容易被人利用。应激、兴奋剂、“打鸡血”、强烈的冲动可导致兴奋状态。
抑制状态下理智“睡着了”,无意识的、本能的、非理性的东西也会跑出来,但止于观念(幻觉、妄想),行为受到压抑。同时,外界刺激非常容易进入潜意识,导致“曝光学习”。疲劳、睡眠、昏迷、“压抑”(抑郁)都属于抑制状态。
解离状态(过去称“分离状态”)是一部分意识兴奋,一部分意识抑制,导致“意识范围”缩小,出现类似于“神游”(癔症)的表现。催眠的作用就是诱发解离(意识范围缩小)。一部分意识睡着了,理智不起作用了,另一部分意识还醒着,“沟通”可以畅通无阻。
在弗洛伊德之前,让内用解离解释癔症。后来弗洛伊德用压抑解释癔,让内的观点受到排挤。半年多世纪后,科胡特提出了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的概念。垂直分裂相当于解离,水平分裂相当于压抑。当代精神分析认为,解离是普遍现象,人在特定的时刻只使用一部分意识。心理咨询中的“相遇”(拉康派、主体间性心理治疗和波士顿小组)就是来访者的某个部分和咨询师的某个部分的“契合”(假设来访者有ABCD等部分,咨询师有BCDE等部分,当来访者出A时,咨询师不管出什么都无法“相遇”;如果来访者出B,咨询师出CDE,也无法“相遇”;只有来访者出B,咨询师也出B时,才能“相遇”)。
黄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