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下腹坠胀:盆底肌受损了!
“生完小孩后,老感觉下身有东西掉出来,下腹部有坠胀感”、“咳嗽、放声大笑时夹不住尿”或是“感觉腰酸背痛、性生活大不如前”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出现这样的症状,很有可能是“盆底肌”出现了问题。女性盆底主要是由肌肉群和筋膜组成,犹如一张“吊网”,紧紧吊住女人的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等关键部位,维持排尿正常,一旦这张“网”弹性差,“吊力”不足,“网”内的器官便无法固定在正常位置,自然就出现了所谓的“下坠感,有东西掉出来”,“夹不住尿”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盆底脏器脱垂、膨出、尿失禁等,都称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盆底肌是维持女性产道弹性与松紧度的主要组织,所以它还关系着产后夫妻的性生活质量。
造成盆底肌肉损伤最重要原因是怀孕和分娩。十月怀胎,随着胎儿逐渐长大,作用在盆底肌肉上的力量也随之增大,盆底肌的弹性极限受到挑战。分娩时,盆底肌肉又进一步受到胎儿的挤压和撕扯。另外,如果怀孕期间体重增加过多,以及多次生育、胎儿巨大、分娩时出现难产、使用产钳等,就更容易造成盆底肌受损。
产后42天做个盆底功能检查
产后一年是盆底肌功能恢复的“黄金时间”,锻炼盆底肌肉可通过有意识有节律的收缩与放松盆底肌肉,加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盆底肌的“松弛”状况。建议产妇产后42天,医院进行盆底功能筛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产后检测、评估盆底组织损伤程度,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是预防、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首选方法。常规的盆底功能检查一般是在产后42天后阴道流血停止后进行。检测时间大约为十余分钟,不会引起被检者的疼痛。
做“缩肛运动”防产后尿失禁
实际上,产前和产后发生盆底疾病的几率和妊娠期的很多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妊娠期子宫的重量越大、阴式分娩产程越长、体重增长越快、孕期活动越少、阴道炎和尿道炎越严重,孕产妇就越容易出现盆底疾病。如果孕妈妈们能够在妊娠期科学控制饮食、坚持锻炼身体,就能减少盆底疾病发生的几率。
孕前的保健和孕期的锻炼,是预防盆底受损的最有效办法。
对于妊娠期的女性,最好从妊娠28周即开始进行缩肛运动的锻炼直至产后六个月。
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缩肛运动”,主要是通过主动收缩肛门、阴道、尿道周围的肌肉,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加强盆底肌肉,改善尿道、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缩肛运动”的具体方法为:每次“缩肛”不少于5秒,然后放松,连续做15-30分钟,每天进行2-3次。做缩肛运动时一定要放松腹部,不要增加腹压。
医院开设了周村区内首家盆底功能治疗门诊,针对盆底功能障碍、产后腹直肌分离进行无创治疗,采用肌电检测技术,精确客观的检测,评估女性盆底肌肉的功能状态和损伤肌纤维类型,通过评估检测结果,制定科学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采用主动和半主动的模拟生物电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以及结合多媒体生物反馈训练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改善和重建受损盆底肌的神经肌肉功能,解除了广大患者的病痛。经过大量临床疗效的观察,绝大多数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经过正确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都能得到非常满意的疗效。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