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具分析癔症

白癜风怎么得 https://m-mip.39.net/pf/mipso_6702244.html

弗洛伊德认为癔症源于性创伤。童年的性创伤(包括性骚扰、性侵犯、性诱惑)在癔症病人的内心形成“性受害者”面具(也称“被性侵者”面具)。当他再次受到性骚扰或担心被性诱惑时,这个人格面具就会被激发出来。

当受害者面具被激活时,人会本能地逃跑(逃跑者面具)。逃跑有两种,一种是身体的逃跑,一种是精神的逃跑。癔症病人的情感暴发(俗称“歇斯底里发作”)是身体逃跑的表现,如叫喊、哭闹、奔跑、攻击别人或伤害自己。

精神逃跑俗称“出神”或灵魂出窍,精神脱离身体,心和身分裂,病人对现实失去感知,“置身事外”,超脱了,出现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的症状,专业术语叫“解离”。癔症病人的精神症状(即解离障碍)就是精神逃避,有的病人表现为神游或附体(变成另一个人),有的病人表现为多重人格,有的病人表现为“癔症性精神病”(出现幻觉、妄想)。发作过后回忆不起来,称“癔症性遗忘”或者失忆。

“出神”就是灵魂出窍,表现为精神恍惚,魂不守舍,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像行尸走肉,机械地做着简单的事。也有一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做相当复杂的事,并且持续很长时间,这种情况叫“神游”或癔症性漫游。有的人甚至“变成”了别人,这种情况叫“附体”。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解离就是面具分裂。每个人都有很多人格面具,人格面具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失去联系,就叫面具分裂。出神是因为某个重要的人格面具逃走了(灵魂出窍),神游是因为这个重要的人格面具一直不在。所以,当它回来时,是不记得刚才发生了什么事的(失忆)。同样,在出神和神游状态中,当事人也是想不起来以前(正常时)做过的事的(失忆)。附体是因为某个不常用的人格面具控制了身体,使得当事人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神游(出神)和附体本质上是一样的,重要的人格面具跑了,不常用的人格面具出来顶替。从重要的人格面具不在场看,就是神游和出神;从不常用的人格面具取而代之看,就是附体。也可以说,神游和出神是被动的附体,因为重要的人格面具缺席了,总是有“人”代替,而附体是主动的,不常用的人格面具占领了身体,把重要的人格面具挤走了。

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DID)俗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解离的极致。病人有多个“人格”,在不同的场合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当不同的“人格”出来时,表情、动作、话语都有明显的不同。而且,每个“人格”都有自己的名字、年龄和性别特征。它们几乎就是完整的人,但共用一个身体。

法国心理学家让内报道过一个案例,并对这种现象做出了解释。他认为,相反的观念处于对抗状态,一个兴奋,另一个就会受到抑制。当一个观念处于兴奋状态时,与之相似或有联系的观念也会兴奋起来;当一个观念受到抑制时,与之相似或有联系的观念也会受到抑制。相似和有联系的观念构成“观念簇”。例如,当你在做数学题目时,有关的数学知识会被激活,而语文和物理知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如果某个观念是孤立的,与其它观念没有任何联系,那么,当它兴奋时,其它观念全部受到抑制,而当其它观念兴奋时,它就彻底受到抑制。

为什么会出现孤立的观念呢?原因之一是,有些观念与别的观念本来就是格格不入的。原因之二是,它是不好的观念,不被自己所接受。例如,一个人遭遇了严重的创伤,不堪回首,就把它“隔离”起来,不与其它经历发生联系,以免由于“联想”作用而回忆起来,使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因为与其它经历没有联系,所以很难被激活。但是,它会被创伤情境所激发。这时候,与之没有联系的东西都被抑制了。如果时间很短,就叫“闪回”或“游离”,如果时间比较长,就叫“出神”或“神游”。

创伤体验如果一直处于压抑状态,能量得不到释放,就会聚集起来。当它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没有外界刺激,也会自我激活,自发或自动地出现解离症状。

让内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普林斯也报道过一个案例,是三重人格,后来被拍成电影,叫《三面夏娃》。有一本小说,叫《24重人格》,写的是作者自己,他有24个子人格。

多重人格病人通常都有一个宿主人格、一个儿童人格、一个受害者、一个迫害者、一个拯救者。大多数时候由宿主人格控局,其它时间别的人格轮流出场。

按照定义,一个人只有一个人格,所谓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其实是“子人格”,也就是“人格面具”。正常人的人格面具整合得比较好,显得比较统一,解离性身份障碍病人的人格面具失去了整合,导致人格分裂。

癔症性精神病也是解离的表现,与多重人格的不同在于,解离出去的人格面具被投射到外界,导致幻觉。

除了逃跑者面具,癔症病人的受害者面具还有讨好者面具和病人面具。

讨好可以抑制迫害者的攻击性,使自己免受伤害,或者减轻伤害。所以,癔症病人一般都比较顺从、听话(暗示性高)、乖巧,非常可爱,不但长得漂亮,还喜欢打扮,而且多才多艺,擅长表演。

癔症病人演什么像什么,有时候会扮演病人,譬如突然晕倒了,或者手脚没力气了。晕倒是解离的表现,手脚没力气属于转换症状。

癔症病人通常都是把迫害者面具投射给别人的。癔症病人的迫害者面具就是性迫害者面具,也叫性侵者面具。癔症病人对性侵者异常敏感,能够一眼就把性侵者识别出来,这样也很容易导致误判,把别人的不经意的语言和行为当成性侵,或者企图性侵,所以老是感觉被性侵,像惊弓之鸟。

癔症病人确实比一般人更容易遭遇性侵,除了误判(投射),还有一个原因是无意识的诱惑。癔症病人乖巧、可爱、爱表现,其实就是无意识在发送信号“勾引”性侵者,这也是被性侵者面具太强、“蠢蠢欲动”、追求强迫性重复的表现。

因此,癔症病人不得不戴上拯救者面具进行自救。

拯救者面具有四大法宝:压抑,转移,预防,抵消。

压抑就是把受害者面具藏起来,不让自己觉得被性侵,这样就不会感到害怕,不会焦虑,所以癔症病人常常表现得非常坦然、淡定,专业术语叫“泰然置之”。

泰然置之也可以说是解离和精神逃跑的表现。逃跑是人对伤害的反应,成功逃跑可以避免伤害,所以逃跑也是一种自救。

压抑和“诱惑”联手,病人散发出浓烈的性信号,自己却浑然不知。

转移就是把注意力转向其它方面,从而避开令自己痛苦的事情。转移也叫置换,就是用一个东西代替另一个东西。癔症性躯体障碍之所以叫转换障碍,是因为它实际上就是一种转移或置换,心理问题被置换成躯体症状,用躯体症状掩盖心理问题。

癔症病人经常出现错觉,甚至说谎成性,也是转移和置换的表现。

面具切换也是一种转换,刚才还在用A面具,突然之间就变成B面具了,或者本来应该用A面具,却用了B面具。这样的转换导致面具错用。病理性说谎可以用面具错用来解释。病人在A场合使用了B面具,别人以为他用的是A面具,但是他所说的话不符合A面具和A场合,因而断定他在说谎。

        黄国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kirasendoh.com/ndyyx/8781.html